2022年7月19日至23日,澳門國際青年智庫邀請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社會與策略研究所青年教師王志磊博士,帶領研究生傅春江、徐皓鈺,以及本科生李曉瀧、柯旭、吳睿涵來到雲南,組成專項課題研究考察團隊,開展主題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視閾下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與城鄉聯動策略研究”的實地調研,澳門國際青年智庫執行主席張瑜博士、徐浩理事長,昆明佛學研究會程鵬會長同行調研。
調研背景
本次專案調研在雲南境內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城兩鄉”——雲南省會昆明、普洱市景邁山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作為專案重點調研區域。以昆明為中心,在昆明市區建設“兩山茶堂”研學平臺,作為活化與傳播雲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共創中心,構建跨地域、跨專業的分佈式大學基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與區域文化樣本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候選專案,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歷史文化交融碰撞。如何跨域聯動城區與山區,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綜合體,是本次專案的調研重點。
實地調研
版塊一 景邁茶魂
分點一 古茶林之旅
7月19日上午,團隊在澳門國際青年智庫執行主席張瑜博士、徐浩理事長及景邁茶人王力賡先生和王衍嬙女士的帶領下,前往分屬惠民鎮芒景村片區的景邁哎冷山古茶林,展開了實地探訪。
山林層映,一棵棵古茶樹分立上山小徑兩旁。王力賡先生為團隊成員講述著這片土地的秘密。一棵茶樹,不僅汲取著維繫它自身的生命營養,也背負了許多共生的小生命——“螃蟹腳”、鐵皮石斛、樹花、巨網苔蛾等。茶樹上生長的蘚斑,枝葉庇護下的草本植物,穿梭著忙碌著的蟲鳥走獸,共同構成了這片生機之林。
考察團在茶林小徑上聆聽王力賡先生的講解
芒景村的布朗族居民對這片古茶林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據芒景緬寺木塔石碑傣文記載,芒景古茶園的茶樹種植於傣曆57年,距今有2000餘年的歷史。在布朗族傳統中,每開闢一塊新的茶園,種下的第一棵樹,就是茶魂樹。布朗族“萬物有靈”的精神信仰,早已與他們的生產生活相交融,成為了禮養一體的通俗日常。
分點二 參觀茶工廠
19日下午,考察團來到芒景村翁基寨瀾滄景邁布朗公主茶廠,參觀當地機械化茶葉生產的全流程。茶廠的主人金豔紅之所以被當地人稱為“公主”,原是因為她的祖輩曾是舊時當地布朗族中的貴族。在金豔紅女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參觀瞭解了機械化製作古樹茶的加工設備與工藝流程,也參觀了正在進行日曬乾燥的古樹紅茶。金豔紅女士介紹說,景邁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茶。
景邁布朗公主茶廠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拜訪布朗公主茶廠前,考察團已在翁基古寨中開展了自由調研。村寨風貌自不必說,令人猶為驚喜的則是或築於屋前,或掩於幹欄的炒茶鍋。它們沾染了歲月痕跡,鍋底鐫刻著斑駁的亮斑,但這並不影響它們是翁基密不可分的一份子。
參觀介紹後,金豔紅女士盛情邀請考察團品嘗了自家生產的景邁茶。整座茶廠都彌漫著茶葉醇美的芬芳,而當熱水注入幹茶時,這道香氣才真正鮮活靈動起來。澄黃的茶湯,分進每個人的口中,景邁茶的故事也在耳邊緩緩道來。
板塊二 滇南瓊玉
分點一 初識紫陶
7月20日,考察團離開了美麗淳樸的芒景村,來到了“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7月21日上午,團隊在王力賡先生的帶領下,拜訪了雲南省陶瓷工藝大師、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範成雄先生及其妻子周冬英女士,為團隊開啟了認識建水紫陶的第一扇大門。
從家鄉湖北來到雲南建水,範先生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學習與琢磨。之前,他只是一名製作日用陶的小匠人。而現如今,在精與美的追求下,他走上了一條致力於生活美學的道路。
範先生介紹到,陰刻陽填是建水紫陶裝飾工藝中的特有名詞,建水當地把兩道環節稱為“刻花”和“填泥”。上世紀30年代,宜興、青州等地還保留著陰刻陽填的技藝,到40年代後卻逐漸沒落了,唯有建水紫陶至今仍堅守著這份傳承。殘帖、書畫,久不磨滅的人文光彩深深烙印在這一方火炙淨土。
考察團於笛龍陶藝工作室同範成雄先生、周冬英女士合影留念
以陶當紙,範先生不無自豪地說:“其他匠人可能只做紫陶工藝中的某個環節,我們不同,拉坯技藝與書畫技藝都是拿手活。”說完,範先生又靦腆起來,“只要是行家,都知道這些原理,我不過是做的時間長點罷了。”這份腳踏實地的鑽研與深沉厚重的積澱,如何不讓人為之動容?
分點二 紫陶之創新
別過範先生與周女士,考察團來到了“陶上隱藝術館”,在雲南省陶瓷工藝大師沈尊岐、雲南省工藝美術師沈湖帆父子的帶領下,參觀了一系列創新題材的紫陶藝術作品及獨立紫陶工作室。掛在藝術館前門牆上的一件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是一具用紫陶燒制而成的“盔甲”,繁複精美的甲片仿佛環環相扣,建水紫陶特有的金屬光澤在這具盔甲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建水紫陶燒制的盔甲
除卻這具盔甲,陶上隱藝術館的每一件作品都為考察團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鮮感。上刻七千多字《茶經》的藏經塔、為“紅色系列館”籌備的各式歷史物件、以筆墨紙硯為靈感的紫陶“文房四寶”——多元並立的表現題材,恰恰證明了建水紫陶廣博的包容性與無限的可能性。技術與工藝凝聚的是它不朽的靈魂,而泥土捏就的軀體,為它帶來了嶄新的命運。
同一時間,在建水制陶小工坊“怡陶居”中,考察團成員吳睿涵同學完成了自己的建水紫陶繪製初體驗。吳睿涵同學將沿途所見的雲南山水,用木刻版畫的呈現方式轉譯為一張獸面紋,一筆筆描繪在師傅準備的小口玉蘭瓶陶坯上。微微濕潤的陶土瓶,在溫和的天光下泛著一層淺淡的柔光,黑色的墨浮動在上,承載著新生對建水紫陶的好奇與嘗試。
考察團成員吳睿涵同學正在進行繪製
分點三 紫陶之守正
7月22日上午,團隊前往“田記窯”參與“沉浸式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學習交流會”,參觀了建水紫陶從甄土到甄器的全過程,對建水紫陶的製作與工藝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標準的建水紫陶燒制技藝,要經歷“淘泥十二錬”、“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108道工序,方能浴火重生,成為一件件可容萬物的器皿。
田靜女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專案雲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這間井然有序忙碌著的陶窯的負責人。考察團與當地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同學們一道,在田女士的帶領下走進了建水紫陶的“內心世界”。交流會上,團隊成員依次向田女士提出了對所見所聞的困惑,並得到了她認真細緻的解答。
田靜老師在交流會上為團隊成員解答疑問
隨後,田女士帶領團隊成員前往“陶茶居”,通過她的個人作品,考察團進一步領略了建水紫陶的魅力所在。田女士這樣解釋“陶茶居”的含義:“茶來自於天,來自於自然,而陶是由我們的意識煉就的。越長大我們越發現,這個名字起對了——人與自然,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雅陶博古,紫玉流暉,這如何不是寫就生活的詩人?
田靜女士正在講解建水紫陶
田女士的努力,讓團隊成員感觸頗深。把曾經七零八落的建水紫陶燒制技藝拼接一起,時間終將證明一代代建水陶人的苦心。經典傳承在當下仍是少數人的能力,而傳統技藝最要保護的,是正在製作的人。
板塊三 茶堂再會
7月23日下午,團隊在“兩山茶堂”研學基地擬定的落成地址展開了對舊有建築的測繪工作,並對其周邊環境進行了初步調研。
短短五天的雲南之行,考察團收穫良多,對雲南地區跨域聯動與城鄉結合策略的相關課題也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與體會。在即將臨別之際,澳門國際青年智庫、昆明佛學研究會與景邁茶人,為中國美術學院課題組成員送上了滿載雲南風情的茶文化伴手禮。大家圍坐在充滿景邁茶香的安逸氛圍中,對這幾日的所見所聞進行了自由交流,各抒己見。
建水夜市合影留念
從昆明出發去兩鄉,又從兩鄉回到昆明,見到久違的昆明老城區,團隊成員的心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裏的鄉,色彩濃烈而純粹,沉穩中不失躍動的心火;而這裏的城,是內斂的城,懷念的城,在樓房林立中掩藏著,孕育著即將破土而出的未來。(責任編輯:吳從周)
智庫編輯: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