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至25日,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姜珺教授、青年教师王志磊博士,带领研究生傅春江、谢仕颖以及本科生陈颖、傅新羽、江子祎、袁艺湲,组成专门课题研究考察团队受澳门国际青年智库邀请来到澳门开展主题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视阈下澳门产业多元化与城市更新策略研究”的实地调研,著名作家桑格格受邀随行。
实地调研
21日至25日,团队在澳门国际青年智库成员及369合伙小镇成员的带领下,在澳门的特色景点、博物馆、院校、历史街市等地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深度调研,走进了澳门本地人的生活场景,从事业产业、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对真实的澳门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澳门国际青年智库成员、369合伙小镇成员与中国美术学院考察团在陆军俱乐部首次会晤
·澳门国际青年智库、360合伙小镇、中国美术学院考察团受吴在权老先生邀请参加在金龙酒店举行的晚宴,双方就澳门考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考察团在澳门国际青年智库带领下与教业中学贺诚校长座谈交流并合影留念
·参观协华工业大厦(富顺制衣厂原址、369创业小镇)
澳门国际青年智库主席、369合伙小镇主理人冯文滔先生带领调研团队参观了协华工业大厦、富顺制衣厂和369合伙小镇。调研团队透过贺诚校长和冯文滔先生的讲解,了解到了一个微缩而立体的澳门基础教育及产业变迁的历史和结构。
奇人趣事
Curious People
2月24日上午,考察团在荔枝碗旧船厂遇见了谭师傅,一位制作木船模型的手工艺人,他的儿子是澳凼路造船业商会的一员。荔枝碗旧船厂原本是谭师傅与澳门传统造船同行们制造船舶的地方,随着现代造船业的崛起,传统的造船业逐步被替代,同行们都选择再择业或是养老,唯有谭师傅坚持驻守在这里,做着与之前造船相关的事情。进一步了解得知,虽已破败的旧船厂如今确是制作精巧船舶模型之地,更是米兰理工学院等知名院校前来学习交流之地。在与他的交谈中,团队了解到了他与造船业的渊源以及木船模型制作的相关工艺,被他制作模型的手艺所震撼的同时,也受到很多启发。
·中国美术学院考察团与谭师傅就澳门造船业相关产业、文化知识以及现状进行了细致交流。
Mica
2月24号下午,考察团来到澳门仅存的自然村落九澳村,在考察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Mica,他带团队参观了他的家,分享他的有趣经历,是一位非常会讲故事的摄影师。
·Mica带领团队参观他的家
姜珺教授与Mica交谈甚欢,在交流中得知Mica自己开着卡车历时两年从葡萄牙来到澳门,Mica一共去过全球90多个国家,在多个国家都有长时间的居住生活,最终选择了在澳门定居,现在居住的房子也是Mica 6年时间里一点点自己建造出来的。不仅Mica自己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他的儿女也都在艺术设计上有各自的造诣。Mica在全球旅居时拍摄下了许多精彩的照片,并且装订成了杂志,他与我们分享了许多有趣的镜头瞬间,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在此期间他还开办过学校,在交谈的过程中Mica还与我们介绍展示了他6年建造的温馨小家。
交流论坛
Exchange Forum
25日,澳门国际青年智库协同澳门粤澳链应用场景实验室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视阈下澳门产业多元化与城市更新策略”主题,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策略研究所一行9人组成专门课题研究团队,来澳进行初次调研并举办了座谈分享。
下午1点半,座谈分享在协华工业大厦369合伙小镇举行。出席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策略研究所所长姜珺教授、青年教师王志磊博士、著名作家桑格格女士以及澳门国际青年智库主席冯文滔先生、理事长徐浩先生、执行主席张瑜博士,研究团成员傅春江、谢仕颖、陈颖、傅新羽、江子祎、袁艺湲369合伙小镇部分会员及一众澳门在地青年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论坛。
交流论坛由澳门国际青年智库徐浩理事长主持,徐理事长基于上午调研团队对澳门基础教育的考察,首先向大家简单补充了从圣保禄学院到现代的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冯文滔主席向大家做了欢迎致辞并从369合伙小镇及自身的学习创业经历切入,向大家分享了他对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下产业多元化的理解与探索。
随后,调研团队成员、中国美术学院的三年级本科生陈颖、傅新羽、江子祎、袁艺湲四位同学梳理了澳门五日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视阈下澳门产业多元化的实现方式”分享了团队在全域文旅、产业升级、平台架构、节庆策划等方面的关注点及策略设想。他们以何东图书馆片区、雀仔园早市片区、妈阁庙片区及龙华茶楼、九澳村、荔枝碗旧造船厂等为案例,提出了澳门关于“事业与产业”“节庆与宗教”“空间与布局”三方面的一些可以调整与更新的问题,并分别总结为“混合业态、遗产活化”“造物生产、全民参与”“小中做大”的产业多元化思路。期间,与会的在澳青年向四位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互动与交流。
姜珺教授在四位本科生团队初步调研成果与规划方向分享后进行了点评与补充,并对现场在澳青年提出的“调研团队如何确定考察路线”的问题作出了“项目中的关注点是寻找具有普遍性和全新性的视角”的回应——其中普遍性包含了对生态、区位、产业、事业、生活日常、国家政策和历史文化的考量,而这样的考量又是来源于针对此时此地的具体维度;同时,调研团队在对具体事件或空间进行分析时会进行类比,寻找哪些是有潜力,哪些的潜力正在丧失,而这样的分析需要宏观思维的支撑,一是产业事业的配伍问题,二是生活日常的可能性问题。以小微观察点的大作用为例:澳门社团生活特点的捕捉、会展业从宏大叙事可否同时包含更加鲜活的微小叙事方式、文化产业应该如何加持大学毕业生的小微创业等。
在接下来的座谈中,姜珺教授对于澳门的博彩旅游业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指出澳门博彩业虽然从19世纪中期就已然发端,又在回归后作为特区政策得以延续,为资源贫乏的澳门提供了丰厚收益,却不具有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其单一性与排他性也不吻合澳门这所城市的原本味道,他认为真实的澳门,应该呈现在博彩业之外的日常世界。随后,姜教授提出了通过产业事业全链化、全域化和多元化发展改善这一现状的设想。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王志磊博士指出,澳门产业多元化的根本是多元化青年人才的聚集,人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国内外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没有条件依靠举办重大活动来制造人才的短期聚集,但可以建立一个长效的、以深度互动为内容的国际青年人才交流机制,而中国美术学院与澳门国际青年智库推动的这次课题便是这种尝试的开始。此次课题的明确目标就是以产业多元化和城市空间更新作为一纸两面的一体化策略。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多层次的空间作为载体,因此课题从调研全澳门不同尺度的场域开始,通过全程步行深入景区、社区、厂区、村区,通过调研组成员个体化的视角,发掘贴近生活的日常问题,从而推进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多元化使用,将空间的更新与产业赋能相互结合。同时,要考虑空间更新的可行性步骤,比如:将大量消极空间转化为有科技农产品展示功能的共建花园;从社团主导,到社区参与,再到澳门全域的多方协同共建,用外来青年人才的智慧,点亮澳门的星星之火,并联动在澳大陆籍学生及澳门青年企业家在大陆的产业资源,实现产业内容与空间的联动。基于此次课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视阈要求,以中华文化为线索,通过事件策划和文化内容的生产孵化出丰富的小微文创产业,活化僵硬地陈列于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澳门将近500年的多元文化积淀产生多方位的共振。他强调这种文化的共振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海纳百川地吸收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使澳门成为一个世界文明互鉴的窗口,同时也是澳门青年与世界青年携手共创的一个全域性的、社会化的城市大学,而这个便是最好的澳门故事,最好的中国故事。
·中国美术学院考察团王志磊博士也就课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图右边:王志磊)
桑格格老师从一位作家及旅者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她的体会与收获。她在与读者的交流中感受到澳门和内地青年真正的交流是几乎隔绝的状态,这是值得思考以及去改变的。她指出,如同内地因早期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之后再不断弥补改变一样,澳门在博彩业主导的现状下,可能过多地采伐了人性,这种业态容易让人沉溺于这种非正常的赚钱渠道,是对人性的破坏。因此在澳门,如何培养人自由、健康的状态显得极为重要。在旅途中,她发现澳门是一块挖不完的宝藏,越挖内容越多,越深入,越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遇和藏在角角落落的惊喜,所以一个空间的信息量不是由它的面积大小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可能性决定的。“要回到一个普通人的目光,要全心全意地去生活,永远不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职业从真正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最后她希望大家不要给自己、给别人贴上标签,都能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用自己的喜乐,用自己的感知去探索自己的生活,不要错过那些随机的风景。
·中国美术学院考察团作家桑格格从一位作家及旅者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她的体会与收获(图右边:桑格格)
冯文滔主席在座谈交流中指出,产业多元化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与内陆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这是澳门以及369合伙小镇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他对调研团队的分享进行了内容上的补充和答疑,并从法律、政策、澳门本地人真实生活等调研团队不了解的方面提供了建议。
徐浩理事长更是强调了澳门的社团文化。在目前旅游服务业发达、博彩业主导的情况下,产业多元化需要考虑复杂的疫情与国际局势变化叠加给澳门带来的严峻考验,更不能忽视对澳门就业和稳定的影响,不能建立在直接忽视甚至抹杀主业的基础之上。而城市更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澳门本土居民本身的城市更新。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澳门作为微型超级都市所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澳门的问题,更是国际性问题,尤其在一带一路很多后殖民国家的城市中普遍存在。参考澳门华人传统中深发的经验,通过系列长效性方案,激活社团,而后由社团推动社区,再由社区推动全民参与,既是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多元化的一种可能,更有可能是一种中华文化或智慧应对类似国际问题的一种典型国际范例。
·澳门国际青年智库理事长徐浩总结座谈会内容(图左边:徐浩 ,图中间:冯文滔)
澳门国际青年智库执行主席张瑜博士在最后的总结中首先向大家分享了她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想过你的生活”,基于目前大疫情的时代背景,目前澳门冷清的街头让她感觉到十年前她初到澳门时感受到的洋溢在澳门街市中的幸福感减少了,结合现在流行的“未来系”,她提出从最贴近老百姓的“未来生活”出发,思考并探索出一种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智慧的澳门全民幸福方案,这将会非常有意义,她非常希望未来能听到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声音:“澳门,那里有我想要过的生活。”
·澳门国际青年智库执行主席张瑜博士在最后的总结中首先向大家分享了她对文化的理解
最后,澳门国际青年智库与369合伙小镇按照澳门传统,给远道而来的中国美术学院课题组成员送上了由吴在权先生亲自创意并监制、充满澳门文化特色、融合未来技术的“澳门世遗”文创茶伴手礼,并留给大家充分自由交流的时间,澳门与内地青年们藉着论坛的余温,对当日的座谈内容进行了补充问答。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