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青年智庫

塗端午:打造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完善多雙邊及區域合作機制,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擴大發展成果惠及面。「一帶一路」不僅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也是後疫情時代的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更是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頂層設計和深入推進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

「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是教育領域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推進對外開放,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行動。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唇齒相依,教育交流源遠流長,教育合作前景廣闊,大家攜手發展教育,合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2016年教育部牽頭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三方面政策舉措為框架,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教育政策溝通、教育合作渠道暢通、語言互通、民心相通、學歷學位認證標準連通。2016年至2019年,教育部陸續與18個省市簽署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部省(區、市)協同不斷推進,留學工作呈現雙向互動良好局面;合作辦學「請進來」與「走出去」均呈快速上升態勢;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非通用語種和漢語推廣基地有效促進了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多類型、多層面教育共同體建設擴大了國際「朋友圈」和中國教育影響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44所高等學校赴「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舉辦28個境外辦學機構、47個項目,涵蓋2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經常性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與5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全面升級「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是充分發揮教育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中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進入關鍵時期。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根據對18個省市「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進展的評估,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需著力「六個升級」。

行動能力升級。一些省市在落實合作願景、戰略舉措、發展要求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需進一步強化落實意識,提高落實能力。各省市教育行動不是各自為戰的分散行動,而應是相互補位、錯位發展的統一行動,需要在國家和省級層面統籌推進。目前,一些地方存在部分大語種重復建設、非通用語種人才短缺的情況,需要優化語言專業佈局,提升各地與沿線國家語言互通能力。後疫情時代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對沿線國家教育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加強教育系統與企業、國際組織、社會力量的合作,打造諸如《教育應對疫情指導手冊》、在線教學國際平台、教育減貧國際合作項目等更多全球教育公共產品。

行動機制升級。目前,促進人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流動仍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要繼續完善投入機制、部省共建工作機制等內部機制,尤其要建立完善定期會商研判、及時跟蹤指導地方教育行動的工作機制。要用好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亞洲合作對話等領導人峰會機制,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教育合作平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加強雙邊多邊合作等外部機制建設,不斷提升內外部行動機制的級別和覆蓋面。

資源配置升級。目前,中國與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冷熱不均。如18個省市大部分與俄羅斯、泰國建立了合作關係,而與不丹、波黑、塞浦路斯等國家尚無合作關係。要優化配置沿線國家的合作資源,避免資源投放過於集中在某幾個國家,對尚未建立合作關係的國家要積極開闢合作渠道,使針對沿線國家的教育資源配置「連成線」。

風險防控升級。面對後疫情時代各種風險衝擊,要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不斷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增強全員、全程、全方位防控意識,提高防控能力,特別要加強對安全、辦學、輿情等風險的防範,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

行動成果升級。針對一些合作辦學項目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不高、辦學水平不高,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規模與水平尚不能適應「一帶一路」合作與發展需要等問題,亟須在雙向留學、合作辦學、教育共同體建設等方面打造更多更高水平的可視性、務實性、普惠性、戰略性成果,培育一批「一帶一路」國際教育合作品牌。

調查研究升級。目前,國內「一帶一路」教育研究總量偏少。現有研究以思辨和文獻研究為主,實證研究較少,調查研究對教育行動的支撐乏力,亟須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的調研訪談、案例剖析、數據處理與政策分析。

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要推進「兩個轉變」,實現「兩個提高」,為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資源投入由粗放向精准轉變。要充分發揮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橋頭堡」優勢,組織國外留學生、訪問學者和國內專家開展精准需求調研和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盤清沿線國家與國內教育合作需求。針對「一帶一路」支點國家、重點國家開展「破冰」交流與合作。著力提升新疆、海南、青海等「一帶一路」核心區域和重要節點省份、城市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吸引力。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職業教育「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進人才選拔、培養與使用一體化,著力培養人才的全球競爭力。

加強統籌指導,促進各省教育行動由相對分散向省域內和省域間集群轉變。結合教育現代化「四點一線一面」戰略佈局,打造一批教育行動國家級平台和示範區,整合、挖潛資源,鼓勵示範區先行探索、相鄰區跟進拓展,以點帶面,形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行動。加強省域內、省域間的統籌協調,實現學科、專業、人才等優質資源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國際教育聯盟品牌,避免各省各校各自為戰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推動省域內多個城市或多個省份對巴基斯坦、老撾等沿線教育薄弱國家開展教育援助。切實為中巴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國家間和區域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更多教育合作內涵。

推進教育行動重心下沈,提高對外交流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行動權力下沈,進一步加強省級人民政府對省域教育外事工作的統籌。在授予「雙一流」建設高校一定外事審批權的基礎上,對與沿線國家有深入合作關係的高校試點授予一定外事審批權。行動主體由學校層面下沈到二級學院、學科,由校級層面的人員交流向學院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務實合作延伸。行動層次從高等教育向基礎教育下沈。加強基礎教育領域對外合作交流,通過加強國際理解教育,開展國內外雙向研學旅行、寒暑期夏令營、長短期互訪交流等,加強各地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建設。行動研究支撐從文獻研究下沈到對沿線國家教情民意的實地調研,為精准配置資源提供更多科學依據。

加強機制建設,提高行動能力和保障水平。完善部際協調機制、部省協作聯動機制,推動與沿線各國建立教育雙邊多邊合作機制,探索建立教育質量保障協作機制和跨境教育市場監管協作機制。加強教育部和省級政府對全國和省域教育行動的跟蹤指導,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以「評」促「動」,以「評」促「通」。加強「一帶一路」智庫平台建設,建立「一帶一路」教育大數據共建共享機制,對資源配置實行動態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完善研究成果轉化機制,推進成果多渠道轉化,為供需兩端協同發力提供科學支撐。


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14日第9版

作者 | 塗端午 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

編輯 | 楊瑞